中日书画相通,客人们认真看过菜单,一个客人念着菜单,前菜四碟已经在桌上,客人问蔡致远,第二道“鱼脍”是什么?
这下把蔡致远给问愣了,他只能问侍应生,侍应生边给他们上酒边说:“就是鱼生,苏东坡的《将至湖州戏莘老》里说‘吴儿脍缕薄欲飞’就是说湖州的厨子把鱼生切得薄如蝉翼。”
翻译把这话跟日本客人说完,日本客人一脸恍然:“就是刺身。”
“我们港人称为鱼生。”
酒已经上了,蔡致远敬了酒,他介绍:“先吃这个烧鸭。”
这是一块玻璃脆皮烧鸭,鸭胸上最最酥脆的皮,入口即化,刚刚吃了这么一小口就没了。
蔡致远再把下面的这一片莴笋吃了清清口,再去吃那块粉嫩的鹅肝,他介绍这块鹅肝的来历,用了岳宁的说辞,不输法式鹅肝。
绵香软糯,鹅肝吃完,口中还残留着卤水的香气。
这时侍应生开始上第二道,菜单上叫“鱼脍”,蔡致远叫“鱼生”,日本人叫“刺身”的菜。
当盘子放到客人前面,深蓝色的瓷盘里,各色配菜围在外圈,边上配了一把蓝色的小壶,中间是切得薄如蝉翼的鱼生拼成了一条金鱼,关键是每个人的盘子里金鱼形状各不相同。
日本料理,十分讲求刀工,跟它的发展历程分不开。初期日本饮食文化非常混沌,唐代日本人派遣了遣唐使来到中国,将唐文化带回了日本,在这个基础上有了日本的饮食文化,但是受限于日本的自然资源匮乏,当我们宋代发展出用油爆炒的时候,日本一来铁锅都没有普及,二来八世纪日本颁布了“肉食禁令”,日本人长达了一千两百多年不吃肉。直到明治维新才开始倡导吃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