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感。司马衍很快就发现,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。东晋的政治局势错综复杂,各种势力相互交织,明争暗斗。朝廷内部,权臣当道,他们手握重权,对司马衍的决策往往阳奉阴违。而外部,北方的强敌虎视眈眈,时刻威胁着东晋的安全。
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,司马衍并没有气馁。他积极采取措施,试图整顿朝纲,加强中央集权。他重用贤能之士,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,希望能够打破僵局,推动国家的发展。然而,这些努力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抵制,改革举步维艰。
朝堂之上,气氛异常凝重,以琅琊王氏为首的士族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,对司马衍的改革举措进行着坚决的抵制。琅琊王氏的王导,这位历经东晋三朝的元老重臣,德高望重,其家族势力更是盘根错节、庞大无比。
当司马衍毅然决然地提出要推行“土断令”,试图通过整顿户籍、抑制豪强来重振朝纲时,王导缓缓地拄着拐杖,从人群中踱步而出。他面带冷笑,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陛下,祖宗成法不可废啊!”
司马衍闻言,气得满脸涨红,他猛地一拍桌子,怒喝道:“再守着这些陈规陋习,东晋岂不是要被北方的胡人给包饺子了!”然而,他的愤怒和决心在士族们强大的势力面前,显得如此微不足道。
尽管司马衍力排众议,坚持推行“土断令”,但这道法令刚一出台,就被士族们暗中操纵,改得面目全非,完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作用。
北方的局势已经到了令人焦灼的地步,司马衍整日忧心忡忡,如坐针毡。后赵皇帝石虎,这个残暴不仁、野心勃勃的家伙,常常毫无缘由地率领大军南下,对东晋边境进行肆意骚扰。边境的百姓们深受其害,生活苦不堪言,纷纷背井离乡,四处逃亡。
一封封告急的战报像雪片一样源源不断地飞到司马衍的案前,他看着这些战报,心急如焚,怒火中烧。他再也无法忍受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,猛地一拍桌子,大声吼道:“立刻调集大军,咱们和石虎决一死战!”
然而,他的命令却遭到了大臣们的集体反对。这些大臣们一个个面面相觑,纷纷进谏道:“陛下,如今我朝兵力不足,粮草也匮乏,实在不是和石虎硬拼的时候啊。依臣等之见,不如送些岁币给后赵,以求和为上策……”
司马衍听着大臣们的谏言,心中的绝望如潮水般涌上心头。他瞪大眼睛,难以置信地看着满朝文武,这些平日里口口声声说要为国家尽忠的臣子们,此刻却如此怯懦无能。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司马绍,如果父亲还在世,面对这样的局面,肯定不会像自己这般窝囊!
咸康八年(342 年),这一年对于司马衍来说,是沉重的一年。长期的忧虑和操劳,如同千斤重担一般压在他的身上,最终让他不堪重负,突然染上重病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躺在病榻上的司马衍,面容憔悴,身体也日渐衰弱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不甘和无奈,仿佛对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未完成的事情。
司马衍紧紧地握着弟弟司马岳的手,那双手因为病痛而显得有些无力,但他还是用尽全身的力气,艰难地对司马岳说道:“弟啊,这江山……我守不住了,你要是有本事,就……”
话还没有说完,司马衍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,那咳嗽声让人听了都觉得心疼。每一次咳嗽,都像是要把他全身的力气都咳出来一样。随着咳嗽,一口鲜血从他的口中喷涌而出,染红了那白色的锦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