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聃压低声音,对亲信侍从低语道:“召集羽林郎,趁桓温入朝时……”然而,他的话还未说完,密室的门扉突然毫无征兆地洞开,桓温拄着鸠杖,如鬼魅般出现在门口。杖头的玉鸠在火光中泛着冷光,仿佛在嘲笑着司马聃的密谋。
桓温的声音在密室中回荡,带着一丝戏谑和不屑:“陛下这是要效仿曹髦吗?”司马聃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,他惊恐地看着桓温,手忙脚乱地将密信塞进嘴里,试图吞下这个可能会让他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的证据。
然而,慌乱之中,司马聃被呛得涕泪横流,那密信却像故意与他作对一般,卡在喉咙里,让他既无法咽下,也无法吐出。
兴宁二年(364年),桓温第三次北伐。在枋头之战中,慕容垂以八千骑兵大破晋军五万,这场惨败的消息如同一道晴天霹雳,震惊了整个东晋朝廷。
当败报传来时,司马聃正在临摹《兰亭集序》。他手中的狼毫笔突然折断,墨汁在“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”的字迹上晕染成狰狞的黑团,仿佛在预示着他的命运。
司马聃呆呆地看着那团墨渍,心中涌起一股无法言说的绝望。他命人抬来二十缸美酒,在太液池畔摆开宴席,想要借酒消愁。然而,那浓烈的酒液却无法驱散他心头的阴霾,反而让他的歌声愈发悲怆。
“人生若尘露,天道邈悠悠……”司马聃的歌声在太液池畔回荡,惊起了满池的寒鸦。它们拍打着翅膀,在夜空中盘旋,发出阵阵哀鸣,似乎也在为这位东晋皇帝的命运叹息。
在这段时间里,东晋的社会矛盾就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,日益尖锐。连年不断的战争让百姓生活苦不堪言,无数家庭被迫背井离乡,四处流浪。而桓温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地位,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,频繁地发动北伐战争。这些战争不仅耗费了巨额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而且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,反而让东晋的国力更加衰弱。
司马聃虽然年轻,但他深知国家的困境,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。然而,他的努力却处处受到桓温的掣肘。桓温仗着自己的势力,对司马聃的决策进行干涉和阻挠,使得司马聃空有一腔抱负,却无法真正施展自己的才能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兴宁三年(365年)的春天,司马聃突然病倒了,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。御药房里,太医用从西域传来的珍贵琥珀盏为他煎药,药香与龙脑香交织在一起,弥漫在整个寝殿之中。
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司马聃紧紧地抓住褚太后的衣袖,气息微弱地说道:“娘……下辈子……我再也不当皇帝了……”窗外,细雨如丝,轻轻地敲打着琉璃瓦,发出清脆的叮咚声。然而,这美妙的雨声却无法掩盖司马聃内心的痛苦和无奈。
最终,这位年仅十九岁的年轻帝王永远地闭上了双眼,留下了一本未完成的《起居注》。在那歪斜的字迹中,还能依稀看到他最后的心愿:“朕欲学祖逖中流击楫……”
四、被时代碾碎的青春
司马聃的一生犹如流星划过天际,短暂而耀眼。他的生命历程恰似东晋王朝的一个微型悲剧,充满了无奈与荒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