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知微的指尖轻轻触碰报告上的数据表格,推了推眼镜,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专业性的怀疑。"株高40厘米却有5-7个穗子?这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能量分配原则。而且..."她的手指停在根系数据上,"2米深的根系?在那种沙质土壤中?这...这不可能..."
方稷深吸一口气,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加速。
二十年的农业科研经验告诉他,如果这份报告属实,这将是一个颠覆性的发现。"科考队做了初步基因检测,这不是已知的任何栽培小麦品种,也不是已记录的野生近缘种。"
铁柱已经掏出手机在查地图:"若羌...这里年降水量才40多毫米,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50倍!昼夜温差能到40℃!普通小麦幼苗在这种环境下活不过三天!"
办公室陷入短暂的沉默,只有传真机发出细微的电流声。三人都明白,如果这份报告属实,这种野生小麦的抗旱、抗温差基因将彻底改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粮食生产格局,甚至可能解决沙漠绿色问题。
冯知微突然抬头,镜片后的眼睛锐利如刀:"方教授,您相信这份报告的真实性吗?"
方稷没有立即回答。他走到窗前,望着研究所试验田里整齐排列的小麦品种,那些经过数代改良的精英品系在正常条件下亩产可达600公斤,但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脆弱不堪。而报告中的野生小麦,在人类无法生存的环境中繁茂生长...
"新疆农科院张建军教授签名的报告,从没出过错。"方稷转过身,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兴奋光芒,"立即联系新疆农科院,我们要组织考察队。铁柱,准备野外采样设备;知微,列出所有需要检测的生理指标和基因位点。"
冯知微咬了咬下唇:"如果这是真的...这将改写植物抗逆生理学的教科书。"
铁柱已经掏出笔记本快速记录:"需要带便携式光合仪、土壤剖面采样器、根钻...老天,我们可能需要军用级别的越野车才能到达那个鬼地方,还需要申请一辆车。"
方稷拿起电话,手指在按键上停顿了一秒。他想起上辈子导师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的话:"小方啊,自然界总会有奇迹...特别是在那些人类认为不可能的地方..."当时他以为那只是老人对科学的浪漫情怀,现在...
电话接通,方稷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沉稳有力:"喂,新疆农科院吗?我是中国农科院的方稷,请转张建军教授...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