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大都督的存在,在大晋,武将隐隐之间是要压过文官一头的。
这个时候,刚刚升任了工部尚书的诸葛亮开出了这第一刀,那自然是得到了无数文官的支持。
甚至,包括文官之中的大佬王猛和管仲,也公开地站在了诸葛亮的身后。
他们当然看的很清楚,诸葛亮发言的背后,绝对不仅仅只是他一个人的意思,他背后站着的那个人才是关键。
而且,一个国家,文官压在武官上面,固然不是一种健康的文武关系。可是,武将如果压在文官上面的话,同样不利于朝廷未来的发展。
文武均衡,才能让一个朝廷走得更稳。
所以,王猛和管仲,他们这个时候也不介意站出来。
当然,最为关键的是,站在诸葛亮身后的那一位决定了,这一次是必赢的局。
在政治斗争中,难得能够遇到这么一次必赢的局,都已经稳操胜券了,还不上车的话,等什么?
诸葛亮,如今已经成为尚书之一的他,他不仅是文官之中未来的巨头。而且,他不仅是一个文官,此前更加是功勋卓着。
在大晋之中,就算是众多武将里,有多少人功劳能够压得住诸葛亮的?
诸葛亮打的仗虽然不多,可是,光是荆南的那一场翻身仗,就已经永远成为了无数将领迈不过的一个高峰。在功劳上能够压过诸葛亮,不是大都督也是有资格竞争大都督职位的。
这么一个功勋卓着的文官,他开口了,对于武将群体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。
经过了连续三天朝臣的争议,大都督这个制度虽然并没有正式废除,但是,司、雍、益、南、交、扬、荆、徐,其中,五地大都督的废除,以及另外三地大都督不再设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