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嗨书

小嗨书 > 岐黄手记 > 第363章 核心方案·藿香正气散的现代用(第1页)

第363章 核心方案·藿香正气散的现代用(第1页)

专家组会议的视频界面里,十几个头像在屏幕上排成两排。苏怀瑾点开PPT时,能看到右上角几位西医专家的眉头微微蹙着——大概还在担心她会讲些“湿邪郁阻”“脾失健运”之类的抽象概念。她深吸一口气,把光标停在“干预方案”四个加粗字上,声音比平时略沉,却格外清晰:“今天的方案不分中医西医,只讲‘怎么让患者止得住泻、暖得起身’,分三层,每一步都有具体操作。”

“第一层,内服方:藿香正气散加减。”她切换到药方页,屏幕上立刻跳出药材配伍表,每种药后面都跟着括号里的现代功效注解,“原方的核心是藿香10g、紫苏6g、茯苓15g、白术12g。藿香能散寒化湿,就像给脾胃开扇窗,把湿气往外赶;紫苏能解表祛寒,相当于给身体加层防风的薄衣;茯苓和白术是健脾的,能帮脾胃重新攒力气,把水湿运出去。”

她顿了顿,指尖点过“半夏”那行,特意把字放大:“但原方里的半夏我去掉了。”屏幕左下角立刻弹出市一院急诊科主任的提问框:“为什么去掉?半夏能燥湿化痰,按理说对湿证有用。”

“因为患者现在胃太弱了。”苏怀瑾调出社区反馈的呕吐记录,“60个试点患者里,28个有呕吐症状,半夏刺激性强,空腹喝可能加重反胃。”她把“炒白术15g”标成红色,“换成炒白术——生白术偏于渗湿,炒过的白术健脾力更强,还能固肠,就像给肠道加层温和的保护膜,适合腹泻患者。”

她又在PPT底部添了行小字:“汤剂温服(38℃左右),每次150ml,每日3次,饭后半小时服用。”旁边配了个小图标:一个冒着热气的碗,碗沿画着波浪线,“温服是为了避免冷刺激,饭后喝能减少对胃的负担——这些细节比药方本身更影响效果。”

“第二层,外治法:生姜水泡脚。”她点开一段提前拍好的操作视频。画面里,社区医生正把30g生姜切成薄片,放进砂锅煮,水沸后冒出的热气里仿佛能透出姜香。“生姜要带皮切,皮能利水;煮10分钟出香味就行,不用煮太久;兑温水到40℃,就是手放进水里不觉得烫,刚好能泡得舒服的温度。”

视频里的医生把脚放进水盆,镜头特意给了水面特写:“泡15分钟,到脚踝发红就行。避开饭前半小时和饭后一小时,不然会影响消化。”苏怀瑾补充道:“足底的涌泉穴是肾经起点,生姜的温气能从这里往上走,正好能暖到脾胃——和内服方配合,等于从里往外、从下往上一起驱寒湿,是‘内外夹击’。”

屏幕右侧,几位社区医生的头像轻轻动了动,有人在笔记本上快速记着,能看到镜头里笔尖划过纸页的影子。

“第三层,饮食调护:暂停一切生冷。”她切换到饮食清单,红底白字的“禁忌”栏格外醒目:冰西瓜、隔夜井水、凉拌菜、未烧开的自来水,每个后面都画了个小小的叉。“这些患者的脾胃现在就像被雨泡透的柴火,生冷就是泼上去的冷水,一点就灭。”

再切换到“推荐”栏时,画面柔和了许多:小米粥的照片里飘着热气,旁边标着“加炒山药片(15g/碗)”;炒面的特写里,微黄的面条上撒着细盐,配文写着“白面炒至微黄,性温能吸水”。“小米是脾最喜欢的粮食,炒过的山药能健脾止泻;炒面经过炒制,性变温了,还能吸附肠道里的多余水分——既补能量,又帮止泻,老人孩子都能吃。”

她刚讲完,陆则衍的头像就亮了亮。他点开补充页,上面是补液盐Ⅲ的剂量表,按体重分成“婴幼儿(<10kg)”“儿童(10-20kg)”“成人(>20kg)”三栏,每栏都标着“每公斤50ml,分6次喂服”。“我补充一点,”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,带着熟悉的理性,“中药起效需要时间,老人和孩子脱水快,得同步用补液盐预防。少量多次喂,一次别超过50ml,不然容易吐。”

苏怀瑾看着那页剂量表,忽然想起老王之前喝药时,陆则衍总盯着他的饮水量——他永远能在“治病”和“防险”之间找到平衡。她朝镜头里的他微微点头,眼里带了点笑意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