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嗨书

小嗨书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347章 岐仁堂夜话:甘温化火三则与阴阳真机(第1页)

第347章 岐仁堂夜话:甘温化火三则与阴阳真机(第1页)

一、夏月流火:当轮胎漏气遇见脾虚阴火

大暑节气,蝉鸣把青石板街烤得发脆。李婶抱着孙子小磊冲进岐仁堂时,铜铃震得药香都晃了几晃。孩子滚烫的额头抵在李婶肩头,脸蛋红得像刚从染缸里捞出来,可眼皮却耷拉着没精打采。

“岐大夫,您瞧瞧这烧!”李婶撩开孩子的袖口,小臂热得像块烙铁,“西医用了退烧药,体温枪‘滴’一声降到37度,过俩时辰又‘蹭’地飙到39度3,都十天了!”

岐大夫放下正在批注的《脾胃论》,指尖先触了触孩子的额角——滚烫中竟带着一丝凉意,再探两颊,颧骨处红得透亮,额心却泛着青白。“小磊渴不渴?”他翻开孩子的嘴唇,舌苔薄白,舌边还带着齿痕。

“渴得直啃杯子!”李婶赶紧递过水杯,“可喝两口就推开,说肚子里‘冒冷气’。”话音未落,孩子突然蜷起身子,小手捂着肚子直哼哼。

岐大夫解开孩子的小褂,掌心贴在肚脐上方——胸腹一片冰凉,可手心脚心却烫得惊人。“来,伸舌头。”他用压舌板轻拨,孩子淡胖的舌头像块泡发的软玉,边缘一圈齿印清晰可见。“脉呢?”学徒小林递过脉枕,岐大夫三指轻搭,眉头微挑:“浮大无力,按之空豁,典型的‘脉大如葱管’。”

“这不是外感发热。”岐大夫走到药柜前,铜制药斗在指尖下“咯噔”作响,“《内经》说‘阳气者,若天与日’,小儿脾胃本就‘少阳未充’,夏日贪凉饮冷,脾阳一虚,就像自行车胎漏了气——胎压不足,轮轴反而摩擦生热。”他抓起一把蜜炙黄芪,金黄的饮片在戥子上晃悠,“李东垣说得清楚:‘脾胃气虚,则下流于肾,阴火得以乘其土位。’这热不是外来的邪火,是脾阳下陷后,阴火反客为主。”

“可这大热天的,喝热药不会更燥吗?”李婶捏着药方直犯嘀咕。药方上写着:黄芪15g,党参6g,炒白术10g,当归6g,陈皮3g,升麻3g,柴胡3g,炙甘草5g。

岐大夫取过砂锅示范:“你看这升麻、柴胡,用量比参芪少得多,却是方中‘点睛之笔’。就像往井里打水,绳子(清阳)沉下去了,得用升麻、柴胡做‘辘轳’,把阳气一点点提上来。阳气归位,阴火自然不攻自退。”他又指着炙甘草,“这味药得用蜜炙,甘温能补土,土旺则火安,就像给乱窜的火苗砌个灶台。”

头煎药熬好时,小磊正迷迷糊糊睡着。李婶用小调羹喂了小半碗,不到半个时辰,孩子后颈竟渗出一层细汗,滚烫的额头慢慢凉了下来。次日清晨,李婶打来电话,声音亮得像敲锣:“岐大夫!烧退到37度5了,孩子还吵着要喝小米粥呢!”五剂药喝完,小磊在院子里追着蝴蝶跑,小肚子暖烘烘的,再不见之前的“冰火两重天”。

岐大夫在医案本上写道:“世人见热便投石膏、黄连,却不知‘甘温除大热’之妙。此热如炉中虚火,添柴(补脾)比泼水更治本。《脾胃论》言‘火与元气不两立’,非灭其火,实归其位也。”

二、产后烽火:当微信问诊遇见血虚阳浮

腊月廿三,雪粒子砸在岐仁堂的玻璃上沙沙响。岐大夫的手机突然震动,王大姐的微信语音“噌”地弹出来,带着哭腔:“岐叔!我儿媳妇生完娃第五天,突然高热39度8,西医说‘产褥感染’,挂了三天头孢,烧没退,现在连眼睛都认不清人了!”

屏幕上跳出一张照片:产妇小陈面色潮红如醉酒,可额角的冷汗却顺着鬓角往下淌,被子边缘露出的手指苍白得像纸。“她喊口渴,可递凉水就干呕,非要喝滚烫的红糖水。”王大姐又发来一段视频,小陈蜷在床头,手紧紧按着小腹,嘴里断断续续念着:“冷……肚子冷……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