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嗨书

小嗨书 >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> 第347章 岐仁堂夜话:甘温化火三则与阴阳真机(第2页)

第347章 岐仁堂夜话:甘温化火三则与阴阳真机(第2页)

岐大夫盯着屏幕,突然问:“恶露还多吗?”“昨天突然就少了,颜色发黑,还夹着血块。”王大姐的声音带着颤抖。“准备笔!”岐大夫语速飞快,“当归15g,黄芪30g,川芎10g,桃仁6g,炮姜10g,炙甘草6g,赶紧去抓药,先煎黄芪、当归,武火煮沸后改文火20分钟,趁热灌下去!”

学徒小林凑过来看药方:“当归补血汤合生化汤?产后高热用这么温热的药,不怕助火吗?”岐大夫指着窗外的积雪:“你看那炭盆,柴烧尽了是不是只冒白烟?产妇失血如燃尽的柴,阳气没了依附,就像火星子飘起来,看着火旺,其实是虚浮。《伤寒论》说‘亡血家不可发汗’,同理,亡血家也不可清热——清热就是往火星上泼水,只会让炭盆彻底熄灭。”

头剂药灌下半个时辰,小陈突然打了个寒噤,接着浑身透出一层黏汗,体温慢慢降到38度。岐大夫连夜驱车四十里赶到病房,诊其脉浮数无根,按之则散,再看舌头,淡紫而无苔,像块缺水的紫薯。“这是血虚阳浮,兼瘀血内阻。”他调整药方:“黄芪加到45g,炮姜改12g,加益母草15g活血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“为啥重用黄芪?”王大姐举着药碗不解。“《金匮要略》讲‘血脱者,益其气’,气是血的‘统帅’。”岐大夫用筷子在药渣里拨弄,“你看这黄芪,色黄入脾,脾为气血生化之源;当归色红入血,一补一活。炮姜炒到黑褐色,既能温经散寒,又能化旧血生新血,就像给冻僵的土地晒晒太阳。”

三剂药后,小陈不再说胡话,七剂药喝完,体温稳在36.8度,排出的恶露转为暗红色,小腹也不冷了。出院时,她攥着岐大夫的手直掉眼泪:“前医说我是‘热毒’,喝了凉药后浑身像泡在冰水里,幸亏您没听他们的。”

岐大夫望着远山的积雪,缓缓道:“产后发热,十有八九是‘血去阳浮’。就像油灯,油(血)少了,灯芯(阳气)就会烧得特别旺。这时候得添油(补血),不是吹灯(清热)。《傅青主女科》讲‘产后之热,非实热也,乃虚热也’,此之谓也。”

三、暮年低热:当手机计步遇见龙雷之火

春分过后,退休教师陈老爷子踩着一地落花走进岐仁堂,保温杯里飘出淡淡的地黄丸味。“岐大夫,我这低烧三年了,37.5度左右,下午厉害,晚上盖两床被子都觉得冷。”他掀开袖口,手腕细得像根枯柴,两颧泛着不正常的潮红,可额头却青暗无光。

“西医说‘植物神经紊乱’,中医说我‘阴虚火旺’,吃了半年知柏地黄丸,热没退,反而天天拉肚子。”老爷子叹了口气,把舌苔伸出来——舌淡嫩如豆腐,水滑无苔,根部还沾着白腻。岐大夫搭脉时,老爷子突然打了个喷嚏:“您瞧,喝口凉水都能感冒。”

“这脉沉细尺弱,典型的‘肾阳不足,龙雷之火上越’。”岐大夫翻开《金匮要略》,指着“虚劳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,八味肾气丸主之”的条文,“您这热不是阴虚生热,是肾中元阳衰微,就像锅底的柴火快灭了,热气反而往上冲。”

“可我口燥咽干,夜里还盗汗呢。”老爷子拿出纸巾擦嘴。“这正是‘真寒假热’。”岐大夫起身取药,“就像冬天水缸结冰,冰面下的水还是温的。您虽口渴,却不敢喝冷水;虽盗汗,却怕冷喜暖,这都是虚阳外浮的征象。”他抓起熟地、山萸肉,“熟地24g补阴精,山萸肉12g固肾气,这是给龙雷之火准备‘巢穴’;再看这肉桂3g、附子3g,用量虽少,却是‘引火归原’的钥匙。”

学徒小林小声问:“附子有毒,为啥不多加点?”岐大夫笑道:“引火归原如唤犬归家,吆喝一声就行,喊多了反惊着它。《景岳全书》说‘善补阳者,必于阴中求阳’,熟地、山药这些阴药,配上少量桂附,就像在阴水里点上一盏灯,阳气自然慢慢归位。”

头剂药喝完,陈老爷子半夜醒来,发现后背不再黏汗,反而暖烘烘的。十天后复诊,体温稳定在36.7度,拉肚子的毛病也好了。他捧着抄录的《脾胃论》感慨:“以前总以为低热是‘上火’,谁知道是‘火不够’。您这药就像给快灭的煤炉添了把硬柴,慢慢就暖起来了。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