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顿了顿,又说:“你看方子里的生地黄,用了一两五钱,这在一般方剂里算是大剂量了,为什么?因为它要滋补肾阴,填补‘精血之源’。当归养血活血,让补进去的血能流动起来;枸杞补肝肾、益精血,是生地的‘好帮手’;麦冬养阴生津,润肺清燥,因为肺金能生水,润肺也等于间接补肾;沙参养阴清肺,和麦冬一起增强滋阴的力量。最后只加了一钱川楝子,还是炒过的,减少苦寒之性,轻轻疏理一下肝气,就像给顺畅的水流稍微拨正一下方向。”
陈默听得入了迷,原来小小一张药方里藏着这么多学问。“大夫,那小建中汤呢?它跟一贯煎有啥不一样?”
“小建中汤是张仲景的方子,出自《伤寒论》,主要用于脾胃虚寒、气血不足的人。”岐大夫拿起另一张纸,写下小建中汤的组成,“你看,桂枝和白芍的比例是1:2,桂枝温阳,白芍养血,饴糖甘温补中,这三味药是核心,就像给脾胃这个‘炉子’里添柴火,让它能正常运化食物,生成气血。生姜、大枣调和营卫,甘草调和诸药。这个方子重在‘建中’,也就是强健脾胃的中枢功能,脾胃好了,气血自然就足了,肝郁也就不容易发生了。”
他看着陈默,语重心长地说:“中医治病,讲究‘求本’。肝郁只是表象,就像河里的水不流动了,可能是因为河道淤塞,也可能是因为上游没水了。您的情况就是上游‘肝血肾精’不足,所以治疗的时候要‘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’,通过补肝肾、养精血来让肝气自然条达。这就像种树,光修剪枝叶没用,得把根扎深了,吸收足够的水分和养分,树才能长得枝繁叶茂。”
尾声:药香袅袅,肝血渐充愁绪消
陈默拿着药方走出岐仁堂时,巷口的路灯已经亮了。晚风带着药香,吹在脸上竟有了些暖意。他抬头看了看夜空,星星不多,但比在办公室里看到的清亮些。
回家的路上,他忍不住拿出手机,把熬夜追剧的APP删了,又给媳妇发了条微信:“今晚回家吃饭,咱熬点枸杞红枣粥吧。”
半个月后,陈默又来岐仁堂复诊,脸上的灰败之气少了很多,眼睛也清亮了些。“大夫,我按您说的吃药、睡觉,现在晚上12点前准能睡着,早上起来眼睛不干了,脑子也清楚多了。就是刚开始吃药那几天,觉得有点腻,后来您说饭后喝杯陈皮茶,好多了。”
岐大夫给他把脉,脉象比上次柔和了不少。“不错,肝血有恢复的迹象了。”他在原方上稍作调整,减少了生地的用量,加了一钱陈皮,“再吃半个月,然后改成隔天一副。平时还是要注意保养,别再熬夜了,脾胃是‘后天之本’,肝肾是‘先天之本’,先天后天都得顾着。”
陈默连连点头,看着窗外渐渐转黄的梧桐叶,突然觉得心里那团憋了很久的郁气,好像真的随着药香慢慢散开了。他终于明白,原来中医说的“疏肝”,从来不是简单的“理气”,而是像岐大夫说的那样,先把身体的“源头活水”养足了,气血才能像秋天的河水一样,清澈、顺畅地流淌过生命的每个角落。
岐仁堂里,药香依旧袅袅。岐大夫铺开新的宣纸,笔尖悬停片刻,写下一行小字:“肝血充则肝气舒,肾精足则肝木荣。”窗外的都市依旧喧嚣,但在这一方药香萦绕的天地里,古老的智慧正以最温和的方式,为现代人心头的“郁结”,开出一味“养血固本”的良方。
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:()岐大夫的悬壶故事